⒈ 古代掘土筑城,城下之地,有水稱池,無(wú)水稱隍。因以“池隍”借指城市。
⒈ 古代掘土筑城,城下之地,有水稱池,無(wú)水稱隍。因以“池隍”借指城市。
引南朝 宋 顏延之 《陶徵士誄》:“夫璿玉致美,不為池隍之寳;桂椒信芳,而非園林之實(shí)。”
《陳書·高祖紀(jì)上》:“兵切池隍,眾兼夷獠。”
清 許承欽 《三山秋興》詩(shī):“池隍藏厭勝,興廢亦循環(huán)。”
⒈ 護(hù)城河。其中有水的為池,無(wú)水的為隍。
引《文選·顏延之·陶征士誄》:「夫璿玉致美,不為池隍之寶;桂椒信芳,而非園林之實(shí)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