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順從錯誤言行且加以潤飾。
引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學非而博,順非而澤。”孔穎達 疏:“順非而澤者,謂順從非違之事,而能光澤文飾。”《荀子·宥坐》:“人有惡者五,而盜竊不與焉:一曰心達而險……五曰順非而澤。”王先謙 集解:“澤,有潤澤也。”《新唐書·竇群柏耆等傳贊》:“孔子 所謂‘順非而澤’者歟,‘利口覆邦家’者歟! 耆 掩眾取功,自速其死,哀哉!”嚴復 《救亡決論》:“鄉壁虛造,順非而澤,持之似有故,言之若成理。”